Shandong Energy Storage Society
4月29日,国家能源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一季度能源形势和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情况,介绍新型储能发展和电网安全“三项行动”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介绍称,新型储能持续快速发展,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530万千瓦/7768万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2%,较2023年一季度末增长超过210%。
从装机规模看,新型储能电站逐步呈现集中式、大型化趋势;
从储能时长看,全国新型储能项目平均储能时长2.2小时;
从地区分布看,西北地区风光资源丰富,已成为全国新型储能发展最快的地区。
新型储能发展详情如下:
国家能源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一季度能源形势和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情况,介绍新型储能发展和电网安全“三项行动”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发展新型储能”。国家能源局高度重视新型储能发展工作,通过推动技术创新试点示范、强化新型储能调度运用等措施,促进新型储能多元化高质量发展。
一是新型储能持续快速发展,已投运装机超3500万千瓦。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530万千瓦/7768万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2%,较2023年一季度末增长超过210%。投运项目中,从装机规模看,新型储能电站逐步呈现集中式、大型化趋势,不足1万千瓦的项目装机占全部装机6.7%,1—10万千瓦的项目装机占比38.5%,10万千瓦以上的项目装机占比54.8%。从储能时长看,全国新型储能项目平均储能时长2.2小时,储能时长不足2小时的项目装机占全部装机12.9%,2—4小时的项目装机占比74.6%,4小时以上的项目装机占比12.5%。从地区分布看,西北地区风光资源丰富,已成为全国新型储能发展最快的地区,西北地区已投运新型储能装机1030万千瓦,占全国29.2%,华北地区25.3%、华中地区17.5%、南方地区15.2%、华东地区12.3%、东北地区0.5%。
二是技术创新不断突破,新型储能试点示范初见成效。2024年初,国家能源局以公告形式正式发布56个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名单,涵盖目前工程应用的主要技术路线,其中包括17个锂离子电池、11个压缩空气储能、8个液流电池、8个混合储能、3个重力储能、3个飞轮储能、2个钠离子电池、2个二氧化碳储能、1个铅炭电池、1个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名单发布以来,相关工作稳步推进,部分示范项目顺利并网运行,有力推动新技术应用实施。
三是持续完善新型储能调用机制,促进调节作用发挥。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电力系统对调节能力提出更大需求。为了提升新型储能利用率,发挥新型储能调节作用,国家能源局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细化政策措施,印发了《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国能发科技规〔2024〕26号)。文件旨在规范新型储能并网接入,推动新型储能高效调度运用,对电网企业、电力调度机构、新型储能项目单位提出了具体要求。
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不断完善新型储能政策体系,鼓励科技创新,持续推动新型储能技术产业进步,不断引导各类储能科学配置和调度运用,促进新型储能调节作用发挥,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回答记者相关提问
总台央视 记者:国家能源局近期组织开展了新型储能试点示范工作,请问后续将如何发挥好试点示范项目的示范带动效应,促进各类技术进步?
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十四五”以来,新型储能技术快速发展,各类技术路线的储能功率、时长、响应速度等特性各不相同,均存在各自的应用场景。国家能源局充分考虑电力系统中实际应用需求,鼓励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新型储能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300兆瓦等级压缩空气储能主机设备、全国产化液流电池隔膜、单体兆瓦级飞轮储能系统等实现突破,助力我国储能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为了进一步促进新型储能技术产业进步,我局组织开展了新型储能试点示范工作。项目遴选过程中始终坚持多元化技术路线,锂离子电池储能项目数量占全部项目30%,其他各类技术路线和混合储能项目数量占比70%。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会同有关单位做好示范项目跟踪,充分发挥示范项目示范带动效应,并对有关单位提出具体要求。
各省级能源主管部门要加强试点示范项目管理,持续跟踪项目建设进度,严控施工质量,保障示范项目安全有序实施。加大示范项目专项政策研究与支持力度,协调解决项目面临的问题,及时总结示范项目取得的先进经验,确保试点示范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示范项目单位要加大资金投入保障,确保示范项目按期投产,同时要严格按照申报方案实施,遵守新型储能项目管理相关制度,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加强系统运行维护,及时编写示范项目验收报告,并定期通过全国新型储能大数据平台报送项目建设运行等工作情况。
人民日报记者:2023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市场化交易电量持续上升。请问,今年以来全国电力市场运行情况如何?
综合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张星:
2024年一季度,全国电力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各电力交易中心累计组织完成市场化交易电量14248.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7%,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1.0%。
从交易范围看,省内交易电量11379.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跨省跨区交易电量2868.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4%,市场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效果持续显现。
从经营区域看,国家电网经营区域市场化交易电量11324.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0%;南方电网经营区域市场化交易电量216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2%;内蒙古电网经营区域市场化交易电量761.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0%。
今年以来,我们在加快制定出台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基础规则方面取得积极进展。1月4日,《电力企业信息披露规定》以国家发改委第11号令印发,更好满足经营主体信息需求;2月8日,《电力企业信息报送规定》以国家发改委第13号令印发,进一步规范电力企业信息报送行为;4月12日,《电力市场监管办法》以国家发改委第18号令印发,着力保障电力市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完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基础规则体系,做好宣贯落实,促进电力市场在市场注册、信息披露、交易组织、电费结算等方面规范统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部分新型储能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请问该文件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以促进新型储能调节作用发挥?
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关于参与调度的新型储能范围。明确调度管理范围是新型储能科学合理调用、提高利用率的前提。我们在《通知》中对接入电力系统并签订调度协议的新型储能进行了规范,并具体分为调度调用新型储能和电站自用新型储能两类。
具体要求主要是在两个方面。在管理措施方面,一是规范并网接入,要求电网企业及电力调度机构制定新型储能并网细则及并网工作指引等。二是优化调度方式,要求电力调度机构科学确定新型储能调度运行方式。三是加强运行管理。技术要求方面,一是规范接入技术要求,新型储能接入系统应符合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要求,完成相应性能试验及涉网试验。二是明确调用技术要求,所有调管范围内的新型储能应具备按照调度指令进行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自动调节的能力。三是鼓励存量电站改造。四是推动调控技术创新,加强新技术研发应用。同时,《通知》还从四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明确了各单位关于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职责,更好发挥管理合力。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会同相关单位做好政策文件落实,推动新型储能调节作用发挥。
(信息来源:国家能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