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dong Energy Storage Society
近期,山东科技大学程元、姜丽华教授、胡相明教授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青松研究员等人综述了LMBs的火灾安全研究进展,从电池材料活性、界面稳定性、热失控触发条件、热失控行为和机理等方面详细阐述了LMBs的热失控问题,探讨了Li-S、Li-O2和固态LMBs的热失控特性和新的安全挑战。基于LMBs的热失控机理系统总结了提升LMBs本质安全性的前沿策略,包括电解质设计、界面设计、隔膜设计以及负极设计。同时,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AI)在LMBs安全电解质配方设计、电池故障诊断及热失控预测方面的应用潜力。最后,从材料层面、电池层面和系统层面展望了改善LMBs火灾安全性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图1. LIB和LMB的能量密度和火灾安全性对比。 该论文以“Fire safety challenge of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and advanced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intrinsic safety”为题发表在期刊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上。 火灾安全问题是主导电池技术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在当下各行业对高能量密度电池需求的刺激下,锂金属电池技术的复兴必须以保障安全性为前提。本工作对比了LIBs和LMBs的能量密度与火灾安全性(图1),指出二者在组成上存在的相似性及共同面临的安全隐患,如电解质的燃烧、隔膜的破损以及正极的分解等。而LMBs因使用锂金属负极,衍生出更高的安全风险,如:锂的高反应活性使电池在热失控时释放大量可燃气体与热量,增加火灾危害;锂的不均匀沉积/剥离行为,造成负极巨大的体积变化、SEI膜的破损,锂枝晶和死锂的形成,增大短路风险;Li-S电池的多硫化物穿梭效应、Li-O2电池持续的氧气供应等成为新的安全挑战。本工作详细阐述了LMBs的热失控机制,不同的材料组成对LMBs的热失控反应路径和火灾危害有显著影响(图2),锂金属和隔膜熔化引起的内部短路以及与氧气相关的放热反应对LMBs的热失控起着关键作用,固态电解质及不燃电解质的应用对电池内部热串扰反应时序及电池热失控特征温度有显著影响。基于电池热失控机理,综述了LMBs的本质安全改性技术,其核心在于调控锂枝晶的生长和抑制以锂金属负极为核心的产热反应,主要改性策略包括开发新型电解质、构建电极界面、设计新型隔膜和负极(图3)。在电解质设计方面,概述了电解质添加剂的作用机制,分析了阻燃剂和离子液体等作为新型电解液溶剂的高热稳定性,揭示了固态LMBs电池的热失控特性。在界面设计方面,总结了界面工程对SEI膜结构、热稳定性与机械强度的改善,对比分析了电池的热失控临界参数。在隔膜设计方面,总结了隔膜改性策略在提高电池内短路温度及抑制锂枝晶生长方面的显著成效。在负极改性方面,概述了诱导锂沉积行为的改性策略,分析了高火安全性复合负极的相关研究进展。 图2. 锂金属电池发展历史中所面临的火灾安全挑战 图3.(a)基于碳酸酯电解液的常规LMBs热失控耦合反应,(b)锂硫电池中的热诱导风险,(c)基于Li6PS5Cl电解质的固态LMBs热失控多步反应机制。 图4.提高LMBs本质安全性的策略。 图5.(a)FEC抑制锂枝晶生长的示意图,(b)十溴二苯乙烷的阻燃机理,(c)基于十溴二苯乙烷改性电解质的软包电池耐火试验,(d-e)氟代硫酸盐添加剂的阻燃机理。 图6.(a)锂和Li|Li13In3箔在不同循环圈数下的光学显微镜图像,(b)具有有机、无机和有机-无机混合SEI层的锂金属负极表面形貌随循环圈数增加的变化示意图,(c)具有不同SEI膜的锂金属电池热失控温度对比。 图7.(a)不同二氧化硅纳米球改性隔膜作用下的锂沉积行为示意图,(b)用石蜡封装的热响应隔膜结构,(c)采用石蜡封装热响应隔膜的Li|LFP软包电池在针刺测试前后的温度变化。 图8.(a)锂在Au条图案化铜基板上的选择性沉积行为,(b)带有Au纳米的碳纳米腔示意图,(c)普通锂金属负极以及(d)Li/Cu复合负极的燃烧和红外热成像图像。 LMBs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最有前景的候选者,现有研究从电解质、隔膜、界面和电极改性等多个方面提出了电池本质安全提升策略,为LMBs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然而,目前LMBs的火灾安全问题仍然十分严峻,对其规模化商业应用构成了巨大挑战,在材料层面、电池层面和系统层面仍有许多工作可以进一步开展(图9)。 材料层面:需提升锂负极热稳定性(如通过合金化或耐高温涂层改善高温耐受性),减少氧释放(开发无释氧电池材料或氧气捕获添加剂),推动多策略协同联用(如正负极与电解液协同改性以阻断多材料热耦合反应)。 电池层面:应将实验室研究扩展至应用级(开展高容量全尺寸锂金属电池热失控实验,研究浸水、过充等真实失效模式),开发原位检测技术与设备(解析热失控主反应及中间产物),开展热失控模拟研究(预测枝晶生长及温度分布等)。 系统层面:需开发适配LMBs的电池管理系统(基于AI的热失控预警及枝晶生长监测等),建立全生命周期安全评估体系(循环老化、生产杂质及电池退役回收)、研发应对锂金属高反应性的专用高效灭火剂及灭火装备。 图9. 在材料、电池和系统层面开发更安全LMBs的未来发展方向 Fire safety challenge of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and advanced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intrinsic safety Yuan Cheng, Lihua Jiang *, Xiangming Hu**, Zhiyuan Yang, Hengyu Xu, Biao Kong, Yurui Deng, Longfei Han, Mengdan Zhang, Xiaoxuan Wei, Qingsong Wang***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DOI: https://doi.org/10.1016/j.jechem.2025.06.065 作者信息 第一作者 程元 山东科技大学讲师,2015年获得中南大学学士学位,2020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锂/钠离子电池的热失控行为和机理,以及安全型电解质设计。 通讯作者 姜丽华 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长期从事锂电池火灾安全方向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在Energy Storage Materials及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等期刊发表锂电池安全相关SCI论文4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3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曾获安徽省优秀毕业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优秀毕业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墨子杰出青年特资津贴等多项奖励及荣誉称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C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及中国博士后基金站中特别资助等科研项目7项。担任《Safety Science》专刊客座编辑、《储能科学与技术》期刊首届青年编委、《Fire》专刊客座编辑、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首届储能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 通讯作者 胡相明 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矿山灾害预防控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副主任,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孙越崎青年科技奖、山东省应急管理厅安全生产专家、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获得者、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主持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纵向项目14项。以首位/通讯作者在国内外著名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等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一区收录50余篇,授权国际发明专利7项(美国、韩国、俄罗斯),国家发明专利20项。获得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一等奖(首位),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首位),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首位)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首位)等奖励。 通讯作者 王青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锂离子电池安全研究20余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大型企业委托项目等40余项。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欧盟玛丽居里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科学院青促会及优秀会员人才计划、安徽省“特支计划”创新领军人才计划。自2003年起一直致力于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火灾孕育机制、热失控火灾特性、及火灾防控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第一及通讯作者(或共同)身份在Nat. Commun.、Prog. Energ. Combust.等本领域顶级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总计他引2万余次;出版专著/教材10部(含合著),应邀学术会议主题/邀请报告60余次。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储能年度人物奖、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创新奖、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创新奖一等奖和中国公共安全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