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dong Energy Storage Society
发布时间:2025/10/28 14:06:39
点击: 01.引言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的效率已突破27%,但其商业化受限于由碘空位(VI)主导的本征不稳定性。VI不仅作为电荷陷阱引起非辐射复合,更会引发碘离子迁移,并在光、热、偏压等操作应力下被氧化成I2,触发自催化降解反应,同时导致Pb2+还原为金属Pb0团簇,加速器件失效。尽管已有策略分别致力于缺陷钝化、I2清除或抑制离子迁移,但能同时协同解决VI介导的多重降解路径的分子稳定剂仍有待探索。
02.成果展示
近期,山东科技大学郭琪瑶、唐群委、段加龙等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名为4-氰基苯肼盐酸盐(CPHCl)的协同氧化还原-配位分子稳定剂,通过同步实现碘空位钝化与碘降解拦截,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本征稳定性提升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在该研究中,基于CPHCl优化的p-i-n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实现了25.56%的冠军光电转换效率,并表现出85.88%的高填充因子。同时,该器件在连续最大功率点跟踪1050小时后,仍能保持89.1% 的初始效率,展现出卓越的运行稳定性。该工作通过系统的机理研究与性能评估,证明了该协同稳定策略的商业化应用潜力。
该论文以“Synergistic redox-coordination molecular stabilizer counters iodine-related degradation for advanced perovskite solar cells”为题发表在期刊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上。
03.图文导读
理论计算显示CPHCl具有5.46 D的大偶极矩,利于电荷转移。实验表征直接验证了其双功能机制:XPS显示Pb 4f峰向低结合能移动0.2 eV,证实了氰基(C≡N)与Pb2+的配位作用;FTIR/NMR中C≡N特征峰的偏移与NH-NH2质子峰的位移,分别证明了其与Pb2+的配位及与FAI/PbI2中I−的氢键作用;UV-vis证实其肼基(NH-NH2)可将I2还原为I−,有效阻止碘降解链式反应。
图1:CPHCl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
原位PL动力学分析表明,CPHCl将成膜初期的PL强度提升了1.69倍,并通过延缓结晶速率,有效抑制了退火后期(Stage III)因缺陷产生导致的PL淬灭。XRD与SEM结果显示,优化后的薄膜(001)晶面衍射强度增强,晶粒尺寸从0.22 μm增大至0.23 μm,位错密度从9.45×10−4 nm−2降至5.80×10−4 nm−2,表明结晶质量与相纯度显著提升。KPFM显示薄膜表面电势分布更均匀,功函数提高,利于电荷分离。 图2. CPHCl调控结晶过程与优化薄膜微观结构。
TRPL测得优化薄膜的载流子寿命从597.5 ns延长至1160.2 ns。SCLC测试揭示其电子陷阱密度从3.90×1015 cm−3降至2.21×1015 cm−3。Urbach能量从99 meV降至83 meV,表明亚带隙缺陷态显著减少。UPS能级分析显示,CPHCl引起了CBM的下移,减少了与电子传输层的能级偏移,这有助于提升开路电压。老化实验中,CPHCl薄膜释放至甲苯中的I₂特征吸收峰强度显著弱于对照组,直接证明了其抑制碘析出的能力。 图3:缺陷钝化、能级调控与降解抑制的直接证据。
DFT计算表明,CPHCl可将碘空位(VI)的形成能从1.29 eV提高至1.44 eV,并将I-离子的迁移能垒从0.21 eV显著提升至0.36 eV,从理论上证实了其稳定化作用。基于此,制备的p-i-n倒置器件实现了25.56% 的冠军效率(VOC=1.151 V,JSC=25.86 mA cm−2,FF=85.88%),并表现出显著抑制的滞后的效应。M-S与EIS测试证实器件内建电势(Vbi)增大,复合电阻(Rrec)增强,解释了VOC和FF提升的原因。 图4:理论计算与器件光伏性能。
在综合老化测试中,CPHCl器件展现出卓越的稳定性:在85 °C的N2环境中1150小时后,仍保持初始效率的88.7%(对照组为65.8%);在连续1050小时的最大功率点跟踪下,效率保持率高达89.1%,远超对照组(<60%),为其商业化应用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图5:器件长期稳定性的全面评估。
04.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展示了一种分子工程策略,该策略采用芳香胺衍生物CPHCl作为碘相关协同氧化还原配位稳定剂,可同时解决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关键的碘化物介导的降解问题。CPHCl中的NH–NH2基团通过将有害的I2还原为I⁻,有效抑制了碘自催化循环,而吸电子C≡N单元则通过靶向配位未结合的Pb2+和FA+阳离子,抑制了空位介导的离子迁移和Pb2+聚集。通过协同的结晶调控和持久的碘相关缺陷钝化,采用CPHCl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实现了25.56%的冠军光电转化效率以及卓越的运行稳定性。这验证了协同稳定机制可作为一项基础设计原则,推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向商业化长寿命发展。
文 章 信 息 Synergistic redox-coordination molecular stabilizer counters iodine-related degradation for advanced perovskite solar cells Yueji Liu, Qiyao Guo*, Yue Peng, Qi Chen, Yu Yang, Wenqing Lang, Jie Dou, Xinyu Zhang, Yuanyuan Zhao, Benlin He, Qunwei Tang*, Jialong Duan*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DOI: 10.1016/j.jechem.2025.09.079
作 者 信 息 郭琪瑶 学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科技大学“菁英计划”A类人才。专注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动态缺陷修复技术研发,主要研究成果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Nano Energy、Research等化学和材料领域权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论文总引用2330余次,H因子为28。
唐群委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杰青、广东省杰青,闽江学者,青岛西海岸新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国际先进材料协会(IAAM)会士。专注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以及光伏制氢、储能电池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研发。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Materials、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CS Nano等材料和化学领域权威刊物发表SCI论文37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110余篇),SCI引用12500余次,H因子为60。
段加龙 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科技大学“菁英计划”A类人才。专注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关键材料研发,以第一/通讯作者在材料和化学领域国际权威刊物发表SCI论文80余篇,本领域顶级期刊包括:Advanced Materials、Angew. Chem. Int. Ed、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CS Energy Letters、Nano Energy、Carbon Energy、Advanced Science,论文总引用711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480次,12篇为ESI高被引论文,3篇为热点论文,H因子为45。